得獎易回收難 華語大製作的迷思


@林錦波 - 2008/04/15

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獎項終於塵埃落定,《投名狀》勇奪八個獎項,包括最佳電影、導演、男主角等主要獎項,陳可辛上台領最佳導演獎時也不忘擔任執行導演的葉偉民上台,手握手表示感激,風度十足。《投名狀》這部超級大製作得到金像獎的垂青,可見業界對這類大製作的受落和認同,有感香港電影應該向這個方向發展,如果真的如此,那香港電影還能生存的空間就會更加狹窄。

https://pixabay.com/en/denver-colorado-city-1676444/
  https://pixabay.com/en/denver-colorado-city-1676444/

能夠開拍這類大製作的導演和演員,以現時香港電影工業內,其實並不多,一年能夠開拍的產量有數得計,加上不是每一部都能成功賣座,就算賣座,如《投名狀》在內地能有二億多人民幣的票房,那並不代表電影公司能夠賺錢,因為電影拍得極之昂貴,單是內地和香港賣座,並未能達到收支平衡,枉論賺不賺錢,因此這類大製作需要得到其他地區的發行上映,那才能達到「封蝕本門」,不致虧本。

在這方面此類電影針對的市場,主要是龐大的美國市場,以及歐洲市場,美國市場要跟荷里活的發行商合作,購買影片的發行權外,也有如《無間道》等購買影片的重拍版權。能夠在美國上映的外語片,並不容易,能夠如《臥虎藏龍》般成功的例子真的不多,就算《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等也只在美國作有限量的地區性放映,並非全國放映的規模,加上近年這類具「中國特色」的武俠動作片一部接一部,對美國市場來說實在有點吃不消,就是對內地市場,內地傳媒也指大家都患上「盔甲疲勞症」。

記得多年前訪問中國星的向華強,問到拍這類國際片會否是香港電影的出路,那時候他的反應極大,對此表示否定,會「蝕死你」。此時,他剛跟徐克合作了兩部具國際片規模的大製作《蜀山傳》和《黑俠2》,兩片開拍初期已跟荷里活簽定發行初步協議,可是當影片完成送到美國給發行觀看後,發行商決定只負責電影的影碟發行,那令收入銳減。影片因要符合美國的放映標準,在電腦特技合成方面需要達到美國戲院要求的水平,令製作成本加大,假若只是影碟發行,那就不用採用如此高昂的製作質素。正如周星馳的《少林足球》因為未能符合標準,那只能在美國作影碟發行,及在藝術戲院作有限度放映;及後周星馳與哥倫比亞亞洲支部合作的《功夫》和《長江7號》都以符合美國放映標準的製作水平,因此製作成本相對偏高。

如此可見,開拍這類大製作的國際片,所冒的風險比一般的大製作更大,當然成功的話,如《臥虎藏龍》,所得到的收益會相當豐厚。假若業界對大製作如此認同的話,那將會變成「全民大製作」,業界所要冒的風險將會更大,能夠承擔起這種風險的電影公司將會更少,能夠鍛煉新導演的機會更加渺茫,青黃不接的情況亦會加劇。



#####

作者於2008年至2010年期間在《信報》撰寫《影業刺針》專欄,關於電影、電視及娛樂工業的評論。此文原於2008/04/15刊出,現經作者編訂於2018/02/13重刊。

[ #電影 #影業刺針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林錦波 Terms

Author @林錦波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